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是怎么规定的
发布者:印心小编 2021-07-03
诉讼时效是权利人的权利受到侵害,在法定期限内不行使权利,就会丧失权利,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不同的合同纠纷有不同的诉讼时效。那么,如何规定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呢?广州印心法务小编在下文为您解答! 诉讼时效是指债权人怠于行使权利至法定期限,其救济请求权消灭的期限。超过限制的,法院不予受理。在民事纠纷中,合同纠纷非常常见,也是民事诉讼的一大类。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也有明确规定。 一、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是怎么规定的 诉讼时效或者仲裁时效是权利人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解决争议、保护自己权益时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法定期限。法律规定诉讼时效的目的在于促使当事人尽快行使权利,尽快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根据民法通则,一般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三年。对于一些特殊纠纷,如租赁合同中的迟延或拒付租金纠纷、保管合同中的定金灭失或毁损纠纷,诉讼时效为一年。 由于合同的复杂性和地域性,国际货物销售和技术进出口合同纠纷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四年。其他法律规定特别时效的,海商法等货物运输索赔权的时效为一年。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二、合同法的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1、《合同法》是规范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民事权利义务的确立、变更和终止的法律规范总称。 2、什么是诉讼时效在合同法中没有明确的规定,但理论上关于诉讼时效的表述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个概念是:诉讼时效是指债权人怠于行使权利至法定时间,其公共救济权消灭的期限。第二个概念是:诉讼时效是指债权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权利的法律制度。 3、《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起计算”,“权利受到侵害”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判断。权利与侵权的含义是确定诉讼时效起点的基础。 4、权利主要包括五个因素:一是利益。权利的形成是为了保护某些利益,因为利益就在其中。二是倡导。如果没有人主张和要求,利益就不能成为权利。首先,有必要对这一利益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厘清利益主体,进而要求实现这一利益。在合同领域,有必要询问对方,如何时付款。合同约定付款时间的,由债权人提前提出债权;没有约定时间的,应当提出请求。三是资质。它也是对某些权利的法律承认,如自然人享有的人身权利、健康权利和生命权利。四是实力。法律赋予的权利、要求或资格,包括权力和能力,称为法定权利。在法律的保护下,利益产生权威,权威不可侵犯。同时,权利主体应当具有享有和实现其利益和请求权的实际能力或可能性,即诉讼能力。第五,自由。它通常是指权利主体在不受外界干涉和胁迫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使或放弃权利。权利自由是指权利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使或处分权利。 三、诉讼时效的特征 (1) 诉讼时效不受当事人意志的控制,可以导致权利消灭,这是一个法律事实; (2) 诉讼时效具有强制性的,当事人不得约定或者约定; (3) 诉讼时效的效力是期间与事实的结合; (4) 诉讼时效只适用于请求权,而不适用于一切请求权,如物上请求权。 (5) 法官无权自行解释和适用时效,这就要求当事人提出适用时效制度的开始,即时效期间的开始,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即:,自债权人行使请求权之日起计算。 通过以上介绍,诉讼时效届满后,虽然债务人可以拒绝履行义务,但债权人请求权的行使只有障碍,权利本身和请求权并没有消失。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方当事人受理案件后,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经查明无中止、中断、延期事由的,驳回诉讼请求。阅读以上介绍后,如果您对如何规定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仍有疑问或者有法律援助需求,建议您直接向广州印心法务咨询.
【广州印心企服:www.owvip.com】提供代理记账、公司(工商)注册、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为您解答各种企业疑难问题